【CC.NEWS 主编 金宏2025-7-1 多伦多约克堡报道】
今天,是加拿大建国158周年纪念日,记者应邀前往位于多伦多市中心安大略湖畔的约克军事堡垒旧址(Fort York),出席由华人社区领袖——安省陳潁川堂主席陳籍強、多倫多林西河堂主席林豪蔚主持策划的主题为【以身為加拿大人而骄傲】国庆庆典活动
图为约克堡入口处
“以身为加拿大人而骄傲”
此次活动亦是由多伦多市政府主办的国庆活动 ,完全交由华人社区策划,展示了加国华人对国家的贡献及其在加拿大的重要社会地位
这也是加拿大建国以来,在约克堡垒首次举行由华人社区主导的国庆庆典活动
多倫多副市長 Ausma Malik 蒞臨現場致詞,代表市政府高度肯定華人社區長年來對推動多元文化交流的卓越貢獻
图中右1 为安省陳潁川堂主席陳籍強 左2 为多倫多林西河堂主席林豪蔚
多倫多林西河堂主席林豪蔚汉语接受多家媒体采访
公民入籍仪式:国家欢迎新生力量
当天最早进行的是入籍仪式,约200名新移民在这里宣誓成为加拿大公民,完成了人生重要里程碑
笔者抵达时入籍宣誓仪式已结束,新公民正在排队合影、庆祝时刻
图中右侧为主持入籍仪式的公民法官,左侧为代表政府出席的荣誉嘉宾——一位在加军服役、功勋卓著的军方代表,
这是国家给予新公民的欢迎与荣耀;中间是两位手持公民证书的新公民,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看到此图,不由想起中国有句老话:一人当兵,全家光荣;此图是否可解为:一人入籍,全家光荣?
新公民手持公民证书与法官、嘉宾合影
亲属们记录下这一历史性时刻
多元文化展演:东西交融,共贺国庆
整日庆典活动精彩纷呈,包括:全加拿大5大时区同步击鼓庆贺,古老的火枪演示,中华舞狮、汉服、书法、茶道、烹饪表演,还有唐人街建筑发展史讲座等等
图为老式火枪射击演示
可别小瞧这杆老枪,当年加拿大士兵就是用它打下了美国首都华盛顿
华人社区舞狮表演
历史回望:加拿大历史上的“高光时刻”——约克堡不仅是历史遗址,更是加拿大国家荣誉与尊严的象征
很多加拿大人并不知道,1814年8月,加拿大与英国联军正是从这里出发,跨越美加边界,攻入美国首都华盛顿,并点燃了夏日里的一把火,熊熊大火燃烧了美国总统府,照亮了华盛顿夜空
火烧白宫图——遗憾当时没有摄像机
这里需要简单交代一下这起事件的历史背景
约克堡建于1793年,约克堡是当时上加拿大(Upper Canada)首府约克(即今多伦多)的重要军事堡垒
其作用就是控制安大略湖水道,抵御美国入侵
炮口对准的是安大略湖南侧美国方向
历史上,美国曾多次试图入侵加拿大,但都被英加联军击退
1813年4月27日,美军成功突袭并占领了约克,火烧了议会大楼
加拿大联军这次“火烧白宫”,就是对美国强有力的反击
白宫建于1792年, 那时叫美国总统官邸,“白宫”是被联军烧毁修复后,这栋建筑才特有的专有名词
联军攻占华盛顿图(美国会图书馆)
约克堡兵锋直指华盛顿
1814年8月,加拿大与英国联军从眼前的约克堡垒(Fort York)出发,目标——美国首都华盛顿
这支联军由约4000人组成,从约克堡以南距离不到千米的安大略湖码头登上军舰,经安大略湖、尼亚加拉河、圣劳伦斯河水道南下,最终在美国马里兰州沿海登陆,兵锋直指美国首都华盛顿
今日之4000人,可能只是一场中、小型球赛的观众人数,但在1814年,这几乎是上加拿大的全部精锐——要知道,当时整个上加拿大总人口还不到8万人
而彼时华盛顿的守军约7000人,却在战斗中被联军击溃,联军以少胜多,突破重重设防,攻占了美国首都华盛顿,直奔美国总统府
时任美国总统詹姆斯·麦迪逊眼看联军逼近总统府,吓得溜之乎也,跑得比兔子还快
美国人自己后来画了一幅讽刺油画——【华盛顿的陷落.麦迪逊逃离总统府】,现藏于美国国会图书馆
相比之下,展现勇气的倒是总统夫人多莉·麦迪逊,她临危不惧,冒着被俘风险,从总统府墙上抢救下了美国开国总统乔治·华盛顿的画像,在最后一刻乘马车逃离总统府
如今,这幅画像就悬挂在美国国会图书馆,成为美利坚国家精神的象征之一
God Bless America(天佑美利坚)?
联军攻进总统府后,发现白宫餐厅已为美国总统当晚的Party备好了多桌丰盛的晚餐 ;于是,指挥官们毫不客气地大快朵颐
酒足饭饱后,指挥官下令焚烧白宫
为确保彻底摧毁,他们将家具、图书、文件、窗帘等一切可燃物统统堆积在中央大厅,点燃之后还不断添入木材
刹那间,整个总统府烈焰冲天,一会儿功夫屋顶就塌陷了
然而,就在总统府即将化为灰烬之际,上帝似乎伸出了一只援手——
瓢泼般暴雨夹带着飓风突如其来,甚至把联军停靠在马里兰港口军舰上的两门大炮吹落掉海里
联军见势不妙怕被断了后路,立即撤离华盛顿返回至马里兰港的军舰上,此次联军占领华盛顿的总时长仅仅26小时
突如其来的暴雨浇灭了大火,拯救了白宫
屋顶被烧塌、内墙全毁的美国总统府,仅剩下石结构外墙
试想,若无这场天降暴雨,美国总统府或早已成历史尘埃
“God Bless America(天佑美利坚)”之说或由此而来
美国国歌的诞生
烧了白宫的联军意犹未尽,风暴过后转而进攻巴尔的摩,意图摧毁美国的军工基地造船厂
还有一说是因为从约克堡带来的满军舰炮弹仍一弹未发,不能再把它们带回去
于是,,联军舰队连续25小时向巴尔的摩麦克亨利堡猛烈炮击
——清晨,当烟雾散去,麦克亨利堡岿然屹立,星条旗依旧迎风飘扬……
此情此景,被当时在联军军舰上的一位名叫弗朗西斯·斯科特·基(Francis Scott Key)美国年轻律师兼诗人目睹,本来他是前来年谈判的,于是他诗兴大发,在炮火硝烟中写下了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诗篇【麦克亨利堡上的国旗】
下为首段节选
啊!你可看见
在黎明初现的微光中
我们引以为傲地的旗帜,还在高高飘扬
那宽阔的条纹与明亮的星辰
在战斗的危急中,仍在堡垒之上闪耀辉煌
炮火的红光,炸弹在空中爆响
在黑夜中,我们的旗帜依然屹立不倒!
啊!你说,那星条旗还在飘扬吗?
在自由的国度,勇者家乡的上空!
……
这首诗后来又被谱成歌曲,歌名【星条旗永不落】——美利坚合众国国歌由此诞生
我们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诞生于9.18事变后日寇开始全面侵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没想到,美利坚的国歌竟然是被加英联军的大炮轰出来的……
“白宫”的重生
1815年3月,白宫的重建工程悄然启动
1817年3月4日,新总统詹姆斯·门罗(James Monroe)宣誓就职,并成为第一位搬入修复后白宫的总统
这标志着白宫的主体结构修复完毕
那座曾被联军烧得焦黑残破的总统府,外墙被重新刷上一层白色的保护涂料——确切地说,是一种“石灰浆”:石灰混合米汤、水和胶水制成的白色涂层
焕然一新的总统府白得耀眼,自此,民间开始流传一个形象的名字:“白宫”(White House)
到了1901年,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正式下令,将美国总统府的官方名称定为“White House”,既今天的白宫
那被联军焚毁前的白宫究竟是什么颜色呢?
初建时的外墙采用的是弗吉尼亚的一种岩石,自然色调多为浅黄色与灰褐色,颜色并不统一
某种意义上说,是加拿大联军的那一把火,意外地把美国总统府“烧”成了如今这庄严肃穆的白色
浏览白宫的经历
2001年“9·11”事件之前,笔者至少4次进入白宫内部参观
那时候,只要随便跟个旅行团,就能免费走进这座权力中枢——无需门票,无需预约,只有一道安检
最令人难忘的是,白宫工作人员对我们这些普通游客的礼貌与尊重
那种彬彬有礼、热情接待的态度,简直令人难以置信——八成这就是美国政府工作人员对待纳税人的基本态度
毕竟,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府本身并不创造任何财富,靠的是纳税人来养活的
既然是别人养活的,是应该懂得感恩和敬畏
笔者曾亲眼见到这样的情景:
有次陪国内朋友参观白宫时,一位工作人员走过来歉意地说:“对不起,旁边那个厅今天不能开放,克林顿总统正在里面会见客人”
游客们听后自然知趣地退开,唯有一位黑人大嫂大大咧咧地张口就说:“请告诉总统,我要见他”
朋友见状悄声说到:这个人有毛病……
结果出人意料——导游后来说,总统忙完公务后,真的见了她,不仅合了影,还送了她礼物
这在白宫似乎是一件很普通平常的事
导游还告诉我们,白宫内部禁止拍照,但实际上很多人都在拍,也没个人上来制止
曾作为摄影记者的笔者自然不会错过这个机会,胸前挂着的摄像机就没停下来,白宫里里外外拍了遛够
可惜那时候用的是磁带机——改天一定找出来,看看能不能转成数码影像保存下来
联军火烧白宫的意义
这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一次首都被外敌攻占
时任总统麦迪逊眼睁睁地看着白宫被焚,扔下老婆仓惶出逃,白宫沦为一片废墟
这场屈辱性的事件,不啻是对美国国家尊严与军队士气的沉重打击
从此,美国痛定思痛,开始强化防御,首都华盛顿戒备森严,今日之白宫,“寸草难燃”,鲜有外人冒犯
而对于加拿大来说,这场战事更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它是加拿大历史上唯一一次打败美国,而且是在总人口不到八万的殖民地状态下,与英国联手击败世界上最具潜力的新兴强国——美国,并直捣其首都,烧毁了总统府
这还是一以少胜多、深入敌后的经典战例,堪称加拿大历史上的最高光时刻,也正是这场战争,催生了加拿大人早期的国家意识与身份认同感
大火之后的思考
然而,令人费解的是——
火烧白宫,并未在加美之间形成意识形态上的敌意或相互仇恨的历史叙事
加拿大从未宣扬或纪念过这一历史上难得一见的“伟大胜利”,也从未把这场“伟大胜利”升华为国家荣耀或民族主义象征的高度
美国方面也没有因总统府被烧而“铭记历史之深仇大恨”
按理说,联军当年进攻华盛顿,想必也是打死了不少美国人的
不禁要问:
-
白宫之焚,难道不是美国之“国耻”?
-
不该“铭记历史,永世不忘”吗?
-
不应“复仇雪耻”吗?
然而,事实告诉我们——这些都没有发生
2008年,加拿大前总督米凯尔·让(Michaëlle Jean)访问美国时轻描淡写地说:“加拿大历史上唯一赢了美国一次,我们就烧了白宫。”
紧接着话锋一转:“但今天我们是最好的朋友。”
在民间,两国老百姓谈起这段往事,大多也是幽默和调侃的语气一带而过,加拿大人从不以曾经的“胜利者”自居,美国人听了则是哈哈一笑,根本不往心里去
唯一对此事较过真儿的却是现任美国总统特朗普
不久前,美加因关税争端僵持时,他突然翻旧账,急扯白脸地对加拿大总理特鲁多说:“你们不是烧了我们的白宫吗?”
似乎有意将“老账新账一起算”
然而,在美国,几乎没有人认同特朗普的说法,尽管他是总统
如此看来,加美两国人民的这种长期的友谊与互信,似乎并不是一把火、几个人、几个钱儿就能轻而易举地影响和改变的
这是一个颇具思考意义的话题
言归正传
约克堡兵营
约克堡战略位置示意图——这应该是一位父亲向他的孩子做介绍
如今的年轻人普遍对已经过去的事情不感兴趣,他们更看重当下,笔者的孩子就是这样
生活略见一斑——比如,俺得到一瓶好酒立马摆到酒柜里,闲来无事看两眼挺知足
儿子则对此嗤之以鼻,他认为,只有把它喝到肚子里才能充分体现这瓶好酒的价值
相对于海外华人,这不仅仅是一个代沟,可能还有东西方文化差异这条更深的沟
“严重的问题是教育下一代”——一点儿没错
走进历史
士兵居住的地方
军官卧室
军官餐厅——这生活条件似乎不比200年后的今天差
娱乐室
200年前的沙发
厨房
炊事兵(伙夫)的房间
200年前的武器
炮弹
火炮发射示意图
今日迫击炮的雏形
大炮的瞄准仪器,记得好像叫“炮对镜”——这在当时算是很先进的了
火药枪——小时见过有人用它打猎,叫“火铳”
军官佩剑
手枪
从这几套军装可见当时联军的军容军威还是挺威武雄壮的
“吃水不忘掘井人”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令人颇感意外的是,整个约克堡垒遗址竟然没有一位讲解员,也看不到任何宣传导览方面的设计
这是约克堡唯一的一块多语种说明牌,也只是简要叙述了历史背景,平白直叙,毫无宣扬之意,更无慷慨激昂之词
不由联想到,加拿大联邦、省市三级政府,都没有“宣传部”这样的官方机构
难道民主国家就不需要宣传教育吗?
当然,教育部门还是有的,只负责小孩子的文化教学
但宣传机构——这个真没有
笔者倒是觉得——这个可以有
以约克堡垒为例,它完全可以成为一座具有历史价值与象征意义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尤其在近年来加美关税战剑拔弩张之际,回顾宣扬这段历史,可“大涨加拿大之民族志气,大灭美帝国主义之威风”!
为什么不呢?
或许,加拿大“钱紧”,政府不愿意多花老百姓的钱
又或许,也是更深层的原因:在一个公民具有高度言论自由和独立思考能力的民主国家,灌输式的说教宣传未必有效,搞不好可能适得其反
加拿大的官员们并不傻,他们还是知道老百姓们是长着脑袋的,既然有脑袋就免不了要思考,不可能像有的国家似的,全国上下只有一个“头脑”——“主题思想”
与其说教式宣传,不如提供真实材料与历史现场,让公众自行参观、学习、判断,省钱省力又省事儿
这种没有“宣传部”的无形宣传可能更深入人心,润物于无声
想到这里,笔者也就释然于怀了——只要别乱花俺们的福利钱,谁又会去“咸吃萝卜淡操心 ”呢
当天还举行了多伦多唐人街历史与发展讲座
笔者也应邀加入了这个群
约克大学一位年轻的华人教授主讲
当天举行的中华书法展示
采访火枪手,据同行记者介绍,这对年轻人是俺们媒体同行的下一代——青出于蓝胜于蓝
本次國慶慶典圓滿成功,不僅展現華人社區與其他族裔攜手共慶國慶的熱情與凝聚力,更難能可貴地讓中華文化成為主流公共活動的核心內容之一。這不僅深化了主流社會對華人歷史與文化的理解與尊重,也提升了華裔族群在多元社會中的能見度與文化自信。主辦單位感謝各界支持,並期盼未來持續推動多元文化交流與共融社會的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