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洋文化艺术交流协会 2025-7-31消息】
2025年7月20日,大西洋美术家协会在多伦多 Todmorden Mills Heritage Site 的 Papermill Gallery 举办了一场以《城市公共艺术》为主题的艺术沙龙,特邀艺术家成肖玉先生主讲。
本次活动作为“和平”主题国际画展《失序 & 重生》的一部分,旨在搭建艺术家与观众之间的深度交流桥梁,拓展人们对艺术发展、社会责任与历史维度的认知。
肖玉老师的讲座长达两个半小时,展示了240幅图像,以扎实的西方艺术史研究为基础,将对城市公共艺术的系统化梳理融会贯通。
这是一场兼具知识深度与广度的公共艺术史课堂,更是一场视觉与精神的双重盛宴。
公共艺术的特点与意义
与注重个人创意和自我表达的个体艺术家作品不同,公共艺术面向公众空间与社会环境,强调与城市、社区和自然的融合,旨在传递文化价值、历史记忆、社会关怀及集体认同感。
它服务于大众审美与公共利益,常具有纪念、导向或美化等功能,并强调作品与场所及公众的互动性与长期存在性。
评论家 Hilde Hein 在其经典论文《What Is Public Art?: Time, Place, and Meaning》中,对“公共艺术”进行了精准而具启发性的定义与阐述,只有当艺术作品真正与公众环境产生对话、服务社区或引发公共参与,才能称之为公共艺术。
英国雕塑家Doris C. Freedman认为,公共艺术应具备高审美价值,融入环境并与城市空间互动。它是一种以公共利益为导向的协作过程,需要社区、政府与艺术家的共同参与,旨在提升城市生活品质、彰显文化记忆,而非单纯的户外装饰
历史与艺术观的拓展
讲座引发了对艺术服务对象的深刻思考。
从古巴比伦的城墙、埃及的阿布辛贝神庙,到古希腊的《拉奥孔和儿子们》雕像、中世纪教堂彩绘、广胜寺壁画及印度阿旃陀石窟(Ajanta Caves),艺术长期服务于神祇、帝王与贵族。直至17世纪,社会普通人物才开始出现在艺术作品中,如凡尔赛宫壁画中侧身的建筑师。
工业革命之后,艺术的个性化表达不断膨胀,塞尚、蒙克、波洛克、罗斯科、德库宁、达利等现代艺术家愈发注重自我,但也逐渐忽视与公众的联系。
与艺术家的个人表达不同,公共艺术始终紧扣社会背景与时代情绪。“大师的出现是特定时期的特定选择”。
例如墨西哥壁画三杰以 迭戈·里维拉(Diego Rivera)奧羅斯科及西凱羅斯为代表,他们以自身独有的风格,创作了深受民众欢迎的公共艺术,成为国家文化与历史发展的重要符号。
世界各地的代表公共艺术作品
保加利亚裔美国艺术家克里斯托(Christo)以其标志性的艺术形式著称,他常以彩色布料包裹山川、河流、建筑与雕塑,赋予日常景观全新的视觉体验
「走向天空的人」是艺术家乔纳森·博罗夫斯基(Jonathan Borofsky)以不锈钢与树脂雕塑创作的装置艺术作品,10个栩栩如生的人偶走上30公尺高的不锈钢长杆,打破我们所知的物理尝试
乔纳森·博罗夫斯基- 锤击人
杰夫▪昆斯(Jeff Koons)
Nele Azevedo装置作品,“融化的生命”
“饥荒纪念碑”,正式名称为“饥荒”,是位于爱尔兰都柏林的一座纪念碑。该纪念碑由罗恩·吉莱斯皮(Rowan Gillespie)创作,并于1997年赠予都柏林市
华盛顿的越南战争退伍军人纪念碑是由美国华裔建筑师林璎设计
整个海蛇的骨架长度大概有130米法国卢瓦尔河入海口的铝合金海蛇骨架装置,中国当代艺术家黄永砯设计
“云门”是由印度裔英国艺术家阿尼什·卡普尔(Anish Kapoor)创作的公共雕塑,是芝加哥环区千禧公园格兰杰广场的核心作品
多伦多的公共艺术
多伦多太阳报曾经的壁画墙,现在已经不复存在了
To the Future
多伦多伊斯灵顿壁画村Toronto Islington village murals
Burning Man (火人节)与公共艺术精神
Burning Man(火人节) 是美国内华达州黑石沙漠每年 8 月底至 9 月初举办的一周艺术与文化盛会,以燃烧巨型木制人像(The Man)为高潮,强调“彻底的自我表达”和“彻底的自力更生”。
活动内禁止商业交易,以 “赠与” 取代买卖,除冰和咖啡外几乎无任何消费。
它不仅是艺术节,更是一种自由、创造力和集体精神的文化象征。
其核心精神与公共艺术有相似之处:强调社区参与、创意共享和艺术与环境的互动,鼓励人们创造具有公共价值的临时性艺术体验。
结束语
正如 时代周刊 创始人 Henry Luce 所言,“为新兴的中产阶级去生产一本新闻周刊”包含“人”与“时间”两个核心要素:服务特定群体并紧扣时代脉搏。
公共艺术与之异曲同工,它是一种“面向公众、为时代而创作的艺术”, 既回应当下的社会现实与精神需求,又以视觉和文化力量连接过去、当下与未来。
两个半小时的讲座涵盖的信息量巨大,在此只收纳了很小一部分内容,希望对朋友们有所启发,感谢成老师的精心准备和分享!
嘉宾简介:
成肖玉先生,艺术学及当代美术史硕士,1956年生于北京,现工作居住于加拿大多伦多市。
著名艺术家、画家,是“85美术新潮”时期“理性绘画”的重要代表人物。
1983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绘画系,1986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特艺系(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1990年前往德国卡塞尔综合大学攻读美术史专业,期间应英国牛津大学人类研究院邀请讲学。
其代表作品包括《东方》《烛光》《窗前月》《时代》及《东方神秘主义》系列等,这些作品分别收录于《中国当代美术史》《中国当代艺术史》等六部权威著作中。
其中,《东方》《窗前月》《烛光》等作品发表后在当时美术界引起强烈反响,展现出后来被称为“理性绘画”的哲学化倾向。
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重要美术展览,并被多家知名机构及私人收藏;代表性学术论文有《艺术领域中的符号观念》等。
撰稿人:Wendy Yang
2025年7月22日
